欢迎登录忻州市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通知公告

忻州市2023年度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作者:         时间:2023-06-15        大    中    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全市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家乡村振兴局、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结合“十稳十新”政策举措,全面落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各项要点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一、坚决筑牢防贫堤坝

(一)常态开展防贫监测帮扶。强化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意识,修订完善《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指南》,制作政策“明白纸”,推行“一码通”,提升监测帮扶的政策知晓度。深入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全面排查“百日攻坚”春季行动,深入宣传解读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抓好日常排查、重点排查和集中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一是继续发挥“村有专员、乡有专干、县有专班”动态监测网作用,用好乡村干部、驻村干部、乡村振兴指导员等一线力量,对照今年7100元的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指导线,全年持续不间断开展集中排查和常态排查,逐季动态调整,确保符合监测对象的人群应纳尽纳、应纳快纳。二是坚持“一户一案、一人一策”,加快制定针对性强、实操性强的帮扶计划,“一对一”明确结对帮扶责任人,全面落实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忻保障”“晋忻保”等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纳入监测对象的人群应帮尽帮、精准帮扶。三是严格按照风险消除程序,将符合风险消除条件的监测对象标注风险消除,对整户无劳动力的监测对象暂不标注“风险消除”,持续进行跟踪监测、动态保障。要把防止因疫返贫致贫作为监测帮扶的重点,切实有效化解因疫返贫致贫风险。四是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基本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跟踪巩固半年以上,确保稳定消除风险后再退出(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持续跟进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脱贫人口增收的三十条措施》,发展产业带动、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帮扶助力、政策兜底保障,多措并举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强化脱贫人口收入监测,用好“13810”监测帮扶机制,按季统计收入变化情况,定期分析研判收入增长变化趋势,对于跌入预警指导线之下的农户予以针对性帮扶,实现静态清零(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三)巩固提升“三保障”成果。市直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年度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推进举措和保障措施。落实长效排查和限时解决制度,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精准化监测、常态化排查、动态化保障、机制化巩固、责任化考核。抓好政策落实,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全年建设改造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47所,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加基本医保全覆盖,农村6类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140处。(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四)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围绕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持续推进“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以县为单位,对68个已建成的安置区,整理完善基础数据并建立项目库,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为重点,强化后续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新建或改扩建产业基地或园区、扶贫车间或工业园区、商贸物流产业基地或园区、旅游产业配套设施等。加强安置区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深入开展就业帮扶,构建基础设施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多渠道吸收具备从业能力的脱贫群众就业,实现“两业”帮扶全覆盖。继续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一步健全社区治理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五)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落实国家《关于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风险的指导意见》,紧盯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帮扶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自然灾害、社会稳定、涉贫舆情等风险,全方位梳理排查风险点,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信息共享、部门会商和快速应对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抓实抓细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完善防返贫帮扶政策保障体系,全监测网织密政策网筑牢帮扶网。跟进落实医保帮扶政策防范因病返贫风险;全面落实教育帮扶政策,按照规定对家庭困难学生应助尽助,防范因学返贫风险;深入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防范因老返贫风险;用好公益岗位,防范就业不稳返贫风险;用好价格险、灾害险,防范因灾返贫风险;对突发事件、意外灾害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给予临时救助。(责任单位: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六)扎实抓好问题整改。把国考、省考和巡视、督导、审计等反馈问题统筹起来,压紧压实各县和市直行业部门整改责任,高规格做好动员部署,高标准制定整改方案,明确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市直相关部门既要整改市级层面存在的问题,也要抓好对县的业务指导,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打好问题整改歼灭战,确保本行业、本领域的问题整改到位、工作落实落细。对问题整改半月调度,市级提级验收、省级抽查核验,不合格的限期“回炉”整改。“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既要找准症结、精准整改,也要完善机制、标本兼治,推进整体工作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切实增强发展动能

(七)抓好产业带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把产业带动帮扶作为硬核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特优”农业、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体系,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机农艺装备应用水平,完善配套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着力发展具有忻州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进一步健全特色种养、乡村文旅、光伏、电商、生态等多元化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推动小杂粮、中药材、林果业等种植业特优化发展;推动羊、猪、牛、鸡、驴等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推动食品、肉制品、饮品、酿品、功能农产品等精深加工业链条化发展;推动庭院经济、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乡村文化等特色产业辐射化发展;探索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争取并组织开展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工作。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构建以“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品牌为基础、农业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忻州农产品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环节,更多地把群众嵌在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的全过程、多领域、各环节,让更多农民参与其中,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提升消费帮扶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八)抓好就业帮扶。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重点在“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上下功夫,顺应就近就地务工比重逐步提升的趋势,组织动员更多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外出务工就业,确保今年全市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18万人以上。健全完善务工就业数据库。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菜单式培训,抓好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以县统筹开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等公益岗位,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涉农建设项目,深入挖掘公益岗位、以工代赈、企业带动、自主创业等就近就业潜力认真落实就业园区、零工市场、帮扶车间、非遗工坊等为重点的各类就业载体的奖补政策有效落实自主灵活创业奖补政策。持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发挥工岗匹配作用,健全完善市有园、县中心、乡有站、村专人就业服务格局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广泛开展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培训、推介、提升等活动。组织开展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脱贫家庭“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质量。(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壮大县域经济。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特”“优”发展战略,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强化科技支撑和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忻州实践”取得新成效。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着眼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改善生产条件,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基地、规模带动主体、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壮大。2023年,力争农民收入增长6.5%以上,一产增加值增长6%左右,一产固投增长7%左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后劲明显增强,效益显著提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三、着力推进乡村建设

(十)抓好村庄规划编制。以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坚持县域统筹,按照产业布局、空间管控要求等,抓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强化规划标准指引,修订完善《村庄规划编制指南》,“和”和“美”作为基本要求,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开展村庄规划培训,推广村庄规划试点先进经验,发动基层干部和农民参与,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力争在年底完成300个以上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十一)深化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以示范创建带动乡村建设。2022年示范创建基础上,增加投入持续深化示范创建,将示范创建项目做成省级样板,创建全国标杆。深化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重点帮扶县,原则上每县选定1个创建成效显著,脱贫人口集中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瞄准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持续打造提升。支持创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定襄县、宁武县、五寨县3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要围绕农业产业、数字“两个转型”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持续推进乡村数字赋能,实现农业产业增效、农村群众增收、农户智享便利。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各县要以产业发展示范为引领,联农带农增收为导向,参照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指标,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打造2—3个特色产业帮扶基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要素集聚作用,确保规划编制、资金配套、老旧宅基地盘活“三个要点”全部到位,确保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三个重点”成效显现,确保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难点”取得突破,确保后续运营管护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机制、健康乡村创建机制“三个支撑点”健全完善。(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十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五大行动”。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稳步推进厕所革命,探索“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批次化推进”农村改厕模式。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机制,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内容及标准,积极申报省级乡村振兴专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和美乡村。(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十三)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组织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集中力量优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清洁取暖,加快配套电网建设。加快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规划布局与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养(托)老服务、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就业服务、种养服务、环卫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爱心超市服务、假期校外课堂服务等现代乡村服务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合理规划村卫生室设置。加强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按规定标准落实在岗村医岗位补助政策。(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卫健委、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忻州供电公司,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十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常态化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健全完善村级组织体系,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深入开展清廉乡村创建活动,将清廉乡村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完善网格治理机制,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程。推进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深化村级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工作,加强民主监督。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推进乡村两级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建设平安乡村。加快建设乡风文明。从改善脱贫人口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千方百计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聚焦清廉忻州建设,大力加强基层廉洁文化建设,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广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好经验好做法。推广河曲县农村“幸福老年餐厅”和“好邻居助老餐桌”经验做法,做到各县(市、区)试点全覆盖。积极开展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农村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公安局、市妇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十五)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硬提升。持续推动扩量提质。巩固整市试点工作成效,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拓展发展路径,确保2023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占比和总收入30万元以上村占比均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每个乡镇80%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突出能人带动引领。全市推广河曲县级统筹引导、乡村主体、市场主导、产业项目支撑的“能人带动型”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等各类能人实力强、门路广、有情怀、市场经验丰富等优势特点,采取入股、合作、托管等经营方式,带动村企联合、村村抱团,推动新型农村集体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实现企业家、村集体和群众三方共赢。从严加强“三资”管理。巩固拓展“清化收”成果,推进“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健全年度清查、定期审计、财务审批等制度,有效防范资金风险,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和不合理合同。6月底前,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监管平台入网运行,提升“三资”监管信息化水平。要用好集体经济收益。每个村年内都要办好2-3件民生实事,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十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把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作为重中之重,更加注重扶志扶智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选树一批依靠自身力量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现身说法,教育引导脱贫群众感恩奋进,自立自强。根据脱贫劳动力培训需求和意愿,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对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对脱贫家庭务农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落实帮扶政策措施和群众参与相挂钩,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更多实施发展类的补贴和参与性的项目。(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五、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十七)强化资金支持。持续加大市县两级衔接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衔接资金投入稳中有增2023年市级财政衔接资金按照不低于上年度水平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加强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建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大力度实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产业贷,联合金融部门加大对重点帮扶县以及乡村振兴领域的信贷资金投入,全市完成小额信贷任务11.2亿元加强“晋忻保”“忻保障”等风险保障服务强化防贫险保障功能。(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市银保监局、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十八)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抓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支持各县(市、区)与省内各大高校合作,借助科研院校、专家学者,通过“政产学研”合作一体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加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岗位培训,使其尽快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发挥好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顾问组等人才力量的帮扶作用。持续开展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育,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向脱贫地区倾斜,育好用好乡土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十九)强化社会帮扶。深化拓展县际结对帮扶,在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人才支援、结对帮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强化结对帮扶,积极动员和参与全市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忻州行动。深入推进“十进十销”消费帮扶,鼓励党政机关、各类企业、社会人士“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组织11个重点帮扶县开展项目推介、项目对接、项目招商等活动,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资本、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项目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退役军人、爱心人士等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商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十)强化宣传引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巩固衔接各项政策措施,把握宣传节奏,规范宣传口径,加强正面宣传,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组织媒体深入基层一线,发现提炼和总结典型案例,拓展平台载体全方位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成就成效、新风新貌。健全涉贫涉乡村振兴舆情监测机制,把舆情应对处置作为干部培训必修课。用好舆情监测平台,归类梳理、分析研判,针对性指导防范舆情、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十一)强化调查研究。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坚持一线工作法,结合职能职责,针对巩固衔接工作推进的重点、难点、堵点,研究制定调查研究具体方案,明确调研的项目课题、方式方法和工作要求等,通过蹲点式调研、监测点研判、“四不两直”暗访、下沉一线督办等,做好战略性调研、对策性调研、前瞻性调研、解剖式调研、督查式调研,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转化为推进工作实际成效。(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十二)强化能力作风。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深入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巩固衔接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大培训,实现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乡村振兴系统干部、驻村干部、挂职干部、基层一线干部培训全覆盖,持续提升抓乡村振兴能力。抓好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坚决纠治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六、始终压实各级责任

(二十三)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忻州市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乡村振兴责任制和市县乡村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市、县、乡、村的四级主体责任,实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制度和乡村振兴工作报告制度。组织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牵头单位:市巩固衔接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十四)压实巩固衔接领导小组统筹责任。巩固衔接领导小组要强化统筹协调,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专题会,听取成员单位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研究巩固衔接的重大政策,协调重大事项,督促重大任务落实,解决重大问题。各专项工作组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制定并落实好巩固衔接专项工作年度行动计划,加强对对口工作的具体指导、监督管理,巩固衔接健全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与成员单位日常联系,收集掌握工作推进政策落实情况,推动巩固衔接工作落实落细(责任单位:市巩固衔接办,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十五)压实乡村振兴督导组督导责任。进一步做好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督导组督导工作,规范督导内容、程序、标准和要求。按季度明确督导重点,听取督导工作汇报,一季度重点督导五项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春季行动,二季度重点督导问题排查整改,三季度重点督导巩固衔接政策落实,四季度重点督导年度指标任务完成。持续跟进年度专项行动方案落实情况,推动各项政策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责任单位:市巩固衔接办,配合单位: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督导组)

(二十六)压实行业部门专项责任。各行业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行业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据巩固衔接任务,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实时调整优化帮扶政策,稳定提升兜底救助、投入保障和要素支撑类政策;优化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健全完善产业就业、搬迁后扶、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开发式帮扶政策。确保出台一批政策、完善一批政策、创新一批政策,形成符合市情、便于落实、群众受益的巩固衔接政策体系。(牵头单位:市巩固衔接办;责任单位: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二十七)压实驻村帮扶责任。严格量化选派条件、压实派出单位责任、严格前置审核,完成驻村干部到期轮换,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好新任驻村干部培训。强化派出单位管理和帮扶责任,严格落实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和“五天四夜”全脱产帮扶要求,持续引深“六化十到位”工作,通过入户大走访、政策大宣传、为民大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选优配强驻村办专职工作人员,强化驻村干部管理和考核,抓好抓实暗访、通报、约谈、问责,确保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提升帮扶实效和群众认可度。(牵头单位:市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市直各派出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