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忻州市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县区动态

河曲就业培训:力促“卖苦力”向“拼技能”转变

  作者:         时间:2020-09-08       来源:河曲新闻  大    中    小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培训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总体思路,并把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确立了“培训与群众就业相统一,与群众增收相统一,与市场需求相统一,与‘智志同扶’相统一”的“四统一”理念,围绕这一理念,积极培育“河曲大厨”“河曲裁缝”“手工编织”等劳务品牌,走出了一条培训就业新路子,实现了从“卖苦力”到“拼技能”的根本转变,形成了“培训——持证——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首先实施针对性培训。针对性培训是提升技能的唯一途径,也是打造劳务品牌、实现就业增收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河曲县在技能培训的总体安排上,注重做好“结合”文章。 

  在培训科目上,实行市场需求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为目标,培训前,对市场用人需求和劳动力培训意愿进行认真摸底,两个方面结合, 研究制定了服装加工、手工编织、中餐烹饪、月嫂保姆、养老护理、汽车维修、电工电焊、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物业管理、民歌二人台表演、美容师以及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等15个培训科目,并以此为主科目实施培训。培训形式上,实行集中办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针对贫困劳动力实际状况、人员分布状况和培训科目所需设备等情况,对以转移就业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训,召集回来,集中办班培训;对以促进增产增收为目标的农业技术培训,深入乡村,送教下乡,分散办班培训。2016年以来,共集中办班81期3670人,分散办班142期,9933人。培训时间上,实行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根据技术难度确定培训时间。技术简单、容易掌握、一学就会的,安排最短时间,比如,种植、养殖、林业、水利等一系列技术,安排了5天的培训时间;随着难度的增大,安排的培训时间逐步延长,力争使参训学员学有所得,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比如服装加工,安排的培训时间为45天。保利集团首期安排36名河曲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保利星火班培训,培训期2年,培训合格后安排其在保利集团就业。经费上,统筹使用专项资金与整合资金,对于中长期培训项目,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培训时间使用专项培训资金,延长了的培训时间,所需资金,用整合资金补足。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做到了三个并重。一是“送餐式”和“点餐式”并重。依据市场前景、就业前途,推出了服装加工、手工编织、中餐烹饪、汽车维修、养老护理、厨师、电子商务、电工电焊等培训菜单,送到群众面前,让群众从中挑选,确定培训科目;同时让群众依据自身特长、爱好、就业门路,提出培训需求,然后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量身定制培训科目。二是“大烩餐”和“营养餐”并重。遵循“培训与‘智志同扶’相统一”的理念,从“立智”和“立志”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把思想教育、政策宣传贯穿技能培训全过程,开班仪式上重点进行励志教育和就业政策、劳动关系、安全知识、城市生活知识教育,同时邀请培训就业人员现身说法,激励参训学员主动学习、外出就业;另一方面,对关键技能点进行重点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时间,让培训对象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通过这项技能就业、致富。比如服装加工培训,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又加了3个月时间的实操培训。三是“大锅饭”和“吃小灶”并重。把培训效果放在第一位,认真搞好集中培训,同时,对基础差、领悟能力较弱的学员,进行个别辅导。文笔镇南园村贺奶秀是城中村的贫困户,为改变命运,年过半百的她还要与儿子一起同堂学技。由于无基础、年龄大,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培训班对她开了“小灶”,进行了一对一辅导,最终成为优秀学员,并被江苏祥鼎祥服装公司聘用,月平均收入达到了2000余元。 

  资格证书是检验学员学习成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员结业后迈进就业门槛的“准入证”。为此,河曲县积极提供持证服务,在学员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积极组织考核鉴定,并全额补贴鉴定费用,帮助学员领取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2016年以来,共有5536人取得了全民技能提升培训合格证书,4905名学员取得了职业技能初级证书,1078名学员取得了中级证书。 

  一些培训科目,仅凭岗前集中培训很难使学员掌握全部技术成为熟练工。为了让学员真正学到技术、熟练掌握技能、有信心从事生产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县级扶贫车间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意见》,开展实训服务。对完成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被录用到扶贫车间的学员,由车间组织1-3个月的实操培训,县政府给予每人每天30-40元的培训补贴。2016年以来,实操培训共补贴307人71.1万元,既让学员成为熟练工,也稳定了扶贫车间的生产。 

  为了扩大就业增收,河曲县调运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就业服务。一是积极对接县外企业,准确掌握复工时间,为返城务工劳动力提供服务;二是认真开展了“春风行动”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搭建便捷的就业对接渠道;三是落实“免”“减”缓交社保费、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等政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激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四是挖掘就业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五是推荐引导新业态就业,对电子商务培训合格的劳动力,引导其参与农产品网络销售,对年龄较小、文化水平较低的贫困劳动力,引导其加入外卖、快递队伍;六是引导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七是激励培训机构推荐就业。选择培训机构,把推荐就业作为前提,并要求作出推荐就业承诺。培训经费拨付,采取分批拨付方式,培训结业领证后拨付80%,3个月内就业后拨付剩余20%。八是激励劳务公司推荐就业。对实现劳务输出的劳务公司,按规定给予输出本市范围300元/人、本省范围500元/人、外省范围800元/人的职业介绍补贴,对在输入地设立的服务站,按服务人数给予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的就业服务补贴,以此激励中介机构推荐就业、服务就业。九是激励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对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县里出台了优惠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6个月、9个月以上的,凭工资表、劳务合同等有效证明,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县内分别补助100元、200元300元;县外市内分别补助200元、300元、400元;市外省内分别补助300元、400元、500元;省外分别补助600元、700元、800元,以此激励贫困劳动力主动外出打工。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共有2616人次享受该项补贴142.8100万元。 

  如何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基于这一认识,河曲县根据本地市场用工需求,决定以餐饮、服装加工、手工编织为重点,倾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六六”“八八”席及开河鱼、咸肉碗托、鲜榨油糕是特具地方特色的河曲美食。河曲县以此为基础,举办了地方菜制作、中式烹调、中式面点等为主要培训内容的厨师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有上进心、有责任心、有精湛地方特色厨艺的大厨,着力发展地方特色餐饮,构建地方餐饮文化,打造“河曲大厨”品牌,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2016年以来,共培训厨师4445名,有3426名学员取得了厨师初级证书,35人取得了中级证书。31人自己创业,开办了“河曲大厨”餐馆,728人在本县餐饮业就业,260人到外地饭店就业。 

  服装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针对一些妇女劳动力不便外出、不愿外出的实际,近年来,河曲县先后引进了江苏祥鼎祥服装加工有限公司、太原龙圣隆服装加工厂、浙江金领实业有限公司三家服装加工企业,并加大力度开展了服装加工培训,打造“河曲裁缝”品牌,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实现了劳动力的就业增收。2016年以来,共培训“河曲裁缝”774人,除少数学员因个人原因不能就业外,其余学员全部就业。 

  一些闲散劳动力因接送孩子上学,或家务较多,不能按企业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为便于这些群众就业增收,河曲县引进了山西纳英杰再就业手工编制公司,并开展了手工编织培训,着力打造“河曲编织”品牌。截至目前,共培训手工编织1323人,手工编织车间吸纳156人,承接订单居家生产820人,辐射带动2300余人。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训13603人,转移就业817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人均增收27000余元,最高可达50000余元。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583人,转移就业4193人,签订就业协议13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