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忻州市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县区动态

河曲:驻村帮扶干部“立志立标立功”

  作者:         时间:2020-11-12       来源:人民日报  大    中    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河曲县尽锐出战,以“第一书记召回撤换制度”、“档案化”管理、关爱式激励等举措,锤炼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驻村工作铁军,成为决战脱贫的生力军,赢得广大群众认可。河曲的经验做法得到人民日报海外网报道推介。 

  “九曲黄河十八道湾,咱村来了个好村干部,好事做下一串串……” 

  河曲县,走西口的故里,被誉为“北方民歌之乡”。如今,老百姓把一曲曲新编的民歌山曲儿献给驻村帮扶干部,他们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作为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河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把干部驻村帮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297支来自国家、省、市、县的驻村工作队,633名驻村工作队员、163名第一书记、105个帮扶单位、130名包村领导共同组成生力军,下沉一线、精准发力、助力脱贫。 

  立志:尽锐出战,派最能打仗的人  

 

 

  苗永飞挑起辉塔村第一书记这副担子,早在2015年8月。斗红眼的两派村民都没给他好脸色,闹派性让村里乱成一锅粥,光景越过越穷,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 

  发展才是硬道理,军人出身的苗永飞打定主意、说干就干。几番努力下来,水泥路通了村,文化墙建起来了,太阳能路灯亮了,人心也跟着亮堂了。他争取产业发展基金15万元,买播种机,买种牛、种羊、种鸡,动员贫困户搞种养,当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这下村里人不闹腾了,发展的步子也更快了,由软弱涣散转变为五星级党组织。 

  河曲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驻村帮扶干部选得强不强,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硬仗能否打赢。县四大班子领导全员上阵,人人包村,带头啃最硬的骨头;按照“一村一队、一队三人”选派要求,县直部门单位“抽硬人、硬抽人”,覆盖全县100%贫困村和有扶贫任务的非贫困村。 

  干部派下去了,如何管理好这支庞大的队伍?2016年1月河曲推行“召回撤换制度”,明确第一书记召回撤换程序。既实又严的制度要求,打消了部分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念头,杜绝了“只当和尚不撞钟”的现象,管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2018年5月,走进赵元头村任第一书记的王彪也许没想到,面对他的是一个派系斗争复杂的软弱涣散村。“制度立在那,再难咱也干!”他公开了党务、村务、财务,让村民少了猜忌、多了明白,又发动党员组成精神扶贫志愿服务队,帮群众跑腿办事,办起道德讲堂,引领新风尚,矛盾被悄然化解。村民们说,咱村像石榴籽一样抱成团,不愁不发展。 

  用制度“逼”着干部下去,“教”会与群众打交道,更“推”着干事创业。近年来,河曲共召回撤换36人次,始终保证队伍的战斗力。 

  立标:真帮实扶,下绣花功夫拔穷根  

 

 

  从省住建厅到南也村任职,第一书记冯毅哭了两次鼻子。5年前,一进村就遇“下马威”,刚挂上墙的“服务牌”被村民撕掉踩烂,骂道:“尽搞虚的,一看就不是干事的。”冯毅连夜回省城找同事诉苦,气得直掉泪。当他鼓起勇气重返南也的时候,又遇到“四把锁子锁机井”的棘手问题,他没有退缩,东家进西家出,沟通了80多次,终于把“四把锁子”连同群众的“心锁”一起打开了。利用人脉,冯毅到处奔走找投资,自来水入户、建饲草加工房、发展肉驴养殖、建光伏电站、建养老院......一口气办了70多件实事。 

  短短两年,南也变美了、变富了。“冯书记任职期满要回省城了!”消息一出,村民联名向乡党委申请留下冯毅。看到申请书上一片鲜红的手印,冯毅情不自禁地哭了。 

  因业绩突出,冯毅被提拔为县委常委、乡镇党委书记。这也是河曲精细化管理成效的一个实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驻村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组织部门打出制度化、档案化、动态化管理组合拳。 

  在建立民情日记、工作台账基础上,又出台一日一考勤、一周一例会、一月一巡查等29项制度。随着“制度化”的完善,驻村工作也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柏鹿泉村第一书记郑晓瞄准村里的文旅资源,发动全村种植富硒西瓜、香瓜、红葱1000亩,年产值达230万元。又建采摘园、荷花鱼塘、温室大棚,发展“杏+鸡”绿色生态产业。几项产业下来,村民年增收5000多元,柏鹿泉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开发示范村”。 

  组织部门发现,乡村对第一书记的工作考评存在业绩凭印象、评价凭主观现象,难以科学准确。为解决这一难题,2017年初河曲启动第一书记工作“档案化”管理,跟踪记录其任职期间德、能、勤、绩、廉表现,同时开展实绩申报,把扶贫实绩作为评先评优、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据;对驻村工作不适应、不负责,不遵守纪律的,及时“动态化”调整。 

  驻村干部身到、心到、情到、责到,农村“输血”变“造血”,贫困群众感受到脱贫的希望与喜悦。 

  立功 :真情融入,用辛苦指数换幸福指数  

 

 

  “今天给窦大娘买药,帮助喜大爷换电线......”张大治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里的村民留言,整理到备忘录中。 

  瓦窑坡地处偏远,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张大治平时喜欢和老人拉家常,谁家有难事、愁事,他一一记下来帮助解决。每去一趟县城,他都会把乡亲们要捎的东西、要办的事全部承包,慢慢成了村民最贴心的“好娃娃”。每当他回城办事,老人们会站在村口,像盼自己的孩子一样等他回村。 

  今年女儿高考,张大治还在村里忙,晚上得空与女儿视频,“爸爸扶贫走不开,你自己要好好考...”鼻子一酸哽咽了。 

  扶贫先扶志、扶智。驻村帮扶干部不仅要把政策、资金、项目带下村去,更要把贫困群众的心捂热、脑更新、劲鼓足,激发内生动力。 

  沙坡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范庚义发现,当地农产品加工仍然停留在“剥皮工业”阶段,整合资金建加工基地,打造当地小杂粮品牌,逐步打开农产品销路。任职期满,他申请继续留任,他觉得自己已融入了农村,连吃饭都觉得土豆、南瓜最香。 

  河曲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县里对驻村干部厚爱三分,工作、生活、健康、交通、取暖各项保障想得周全,足额发放生活补助、交通补助、通讯补助,还提升了补助标准;投保意外伤害险,每年体检,都由县财政包干。 

  每村有专门的驻村帮扶工作生活场所,生活中用的小冰箱、小洗衣机、灶具厨具、防寒被褥、节能环保小锅炉,工作中用的电脑、打印机、数据网络,基本配齐。 

  “我们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培养干部的主阵地,通过严管厚爱,让驻村帮扶干部在一线转作风、磨意志、长才干。”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马永峰这样介绍河曲的做法。 

  河曲突出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近年来,提拔重用驻村帮扶干部51人;受省级以上表彰18人次,受市县表彰335人次。一大批干事创业、群众满意的驻村帮扶干部脱颖而出,以脱皮掉肉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9年4月,河曲县正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摘帽不摘帮扶,至今,广大驻村帮扶干部仍然奋战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