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忻州市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县区动态

【忻州“六乱”整治】原平:探索建立“4433”长效工作机制 打造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县

  作者:         时间:2021-07-16        大    中    小     

  

 

  今年以来,原平市抢抓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机遇,以“六乱”整治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一是探索建立“4433”长效机制。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433”长效管理机制。具体包含:“四化”,即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制定农村住房规划建设、垃圾分类治理、污水处理等制度,明确界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标准、责任分工和村民义务,将管理主体、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内容制度化、标准化,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坚持市级统筹、以乡为站、以村为体、以户为基、责任到人,实现巡查管护“网格化”全覆盖;建设智能监测管护平台和各类智能终端,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智能化”管护体系;划分责任区,设置公示牌,公示岗位范围职责,让村民进行监督,助推人居环境“常态化”改善。“四结合”,即在工作思路上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治理相结合,在防治手段上强化人防技防相结合,在整治过程中注重完善农村垃圾收处体系,做到“疏堵结合”,在激励机制上注重评选先进、鞭策落后,做到“奖惩结合”。“三定”,即制定完善农村建房技术导则、农村环境卫生标准、农村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等制度。“三包”,即严格落实“市直部门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责任体系,市级成立以市委书记马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常永峰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实行市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包户,形成上下一体、精准发力的整治工作格局。全市352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网格化管理,建立村庄清洁监督机制,落实片区管理或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同时,将村庄清洁纳入村规民约;176个行政村设立清洁积分制、红黑榜制度;134个行政村纳入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管护,开展庭院“治六乱”农户占全市农村常住户数比例为68%。全市共建设7个乡镇垃圾中转站、136处190余个地埋桶,构建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转运工作体系。

  二是台账管理督导推进整治。聚焦重点区域,高位高效推动“六乱”整治。整治台账式清零。围绕整治任务,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摸排,建立整治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截至目前,全市18个乡镇(街道)累计清理垃圾12.2582万吨,消除交通安全隐患474处,取缔违法占道2685平米、占地4.45亩,复垦农田84亩,处置乱搭乱建问题149个、乱堆乱放问题10361个、乱扔乱倒问题510个、乱圈乱占问题488个。问题动态式督导。成立3个专项督导组,对18个乡镇(街道)划片督导,全天出动、发现问题、拍照反馈、限期整改、跟踪督办、销号清零。累计督导发现乱搭乱建问题211个、乱堆乱放问题3911个、乱扔乱倒问题510个,全部整改到位。

  三是凝聚合力广泛宣传动员。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两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交通、住建、环保、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乡镇(街道)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工作列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首要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扛起主体责任,亲自动员部署。村级党组织书记站在环境卫生整治第一线,村两委干部实行分片包户,广泛发动群众,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取得实效。全市形成了党委政府组织、行业部门牵头、乡村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合力。宣传、融媒体等单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快手、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整治成果宣传报道。各村通过大喇叭、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解读“六乱”整治措施和要求,营造了浓厚氛围,做到了家喻户晓。

  下一步,将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村庄规划布局,推进乡村生态保护和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改革创新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