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忻州市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市政府要闻

山西忻州:以创建“五好社区”为抓手 全面加强搬迁后扶工作

  作者:         时间:2021-04-28        大    中    小     

  “十三五”以来,忻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建设集中安置点68个,完成整村搬迁810个村搬迁安置34434户84505人“十四五”时期,忻州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五好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全市68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创建为“五好社区”,进一步筑牢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基石。

  产业带动好,重转型、提能力。 

  把产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立足安置区当地的资源禀赋,制定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摸清安置区内搬迁群众发展产业意愿的底数,努力做到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等适合搬迁群众发展的产业。密切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安置区附近建厂兴业,与搬迁群众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持续开展消费帮扶活动 

  就业帮扶好,重赋能、保增收。 

  把帮扶就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关键之举。增技赋能上岗。建立搬迁劳动力台账,全面掌握搬迁劳动力基本信息;对接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各类培训;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结合就业意愿,提高搬迁群众技能证、资格证、等级证的覆盖率;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就地创业。拓宽渠道供岗。鼓励各类企业、园区吸纳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业;统筹合理开发便民服务类岗位,新增或调剂岗位优先保障搬迁劳动力就业,确保安置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强化服务保岗。搭建企业和务工者供需平台,组织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做好劳务输出的服务保障工作;探索建立搬迁群众失业救助制度;安置区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帮扶力量,实时关注搬迁劳动力的务工就业情况,跟踪扶持就业;加大对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就业招聘活动,提高搬迁群众的自主择业能力。 

  公共服务好,重配套、强服务。 

  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保障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重中之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在安置区内合理布局综合超市、便利菜店、社区药店、电商网店、充电桩、公交站点等设施;推动邮政、金融、电信、燃气、电力等公共事业和物流配送、资源回收商业网点覆盖安置区;对安置区的供排水管网、电网、路网、通讯网络、垃圾污水处理、供气供暖等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安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商业服务布局。完善提升安置区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场所、大众健身等公共服务功能;对安置区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扩容升级;合理规划群众举办红白喜事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加强安置点治安综合防控,合理设置派出所、警务室、执勤点;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业态,繁荣安置社区服务业。做好配套服务工作。抓好搬迁群众防返贫监测帮扶,建立风险台账,制定帮扶预案;每年开展一次安置区房屋质量排查专项行动;建立安置区住宅物业维修基金。 

  精神状态好,重引导、转观念。 

  把搬迁群众的精神状态作为安置区工作好坏的“晴雨表”。加强安置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育、科学普及和感恩教育等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实践活动;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安置区内婚丧嫁娶等领域移风易俗。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有条件的安置区设立图书室、阅报栏(科普宣传栏、黑板报);建立学习型楼院等学习型组织,拓展搬迁群众的知识技能;有针对性地对搬迁群众开展心理疏导、励志教育和科学文明素养提升,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提振搬迁群众精气神。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严格落实搬迁群众享受的各种农牧业补贴和生态补偿等政策;搬迁群众的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持不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权益保持不变。 

 融入环境好,重机制、合民心。 

  把群众满意作为安置区规范完善的重要标志健全安置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架构。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群团自治组织为辅助、物业管理为补充的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架构。健全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或党小组等基层组织体系;组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社区工作站等管理机构;成立各类社会救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志愿性服务组织;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业主委员会,制定规范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安置社区“两委”班子,推选好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居(村)民小组负责人;选派好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组建居民小组或选派楼栋负责人,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形成扁平化、网格化的管理格局;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水平;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社会保险等待遇。持续做好安置社区环境的优化工作。健全完善社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做好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畅通信访和诉求表达渠道,做好纠纷调解工作;做好安置社区内公共秩序维护、公共设施管护等日常工作。